close
 小包01.jpg
 

小的時候,"家"必然是一個不需要多做解釋的歸屬,每天下課,理所當然的就是回到那個用固定鑰匙,可以打開的固定建築物,把書包放下來,打開電視,然後再去吵著媽媽,說,我肚子餓了。就這樣,吃飯,上課,回家,找爸媽,出去玩。

關於家,什麼都不知道也可以,把自身放在裡頭,盡情的吸允養分。

 

曾經何時,那個每天工作18小時的公司,像極了家,上班、趕案子、吃飯、提案、找客戶、下班,在那個地方總比待在任何其他場所,更有安全感,每天宅在那裏做夢,也在那裏頭得到了建構理想的鑰匙,就這樣理所當然的多了副鑰匙,也有了想要保護的東西,也開始照顧起,在裡面的其它家人。的確,沉甸甸。收起了怨言,也隱藏了情緒,感覺到"家",是一個動作,要付諸實行,才能夠穩固的地方。更感覺到"家",對於長大後的人們,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"寄託"。但是誰也不能保證,一個動作做久了,疲乏了,怎麼辦?原本可以寄託的,不牢靠了,怎麼辦?

 

突然間,很多原本不怎麼考慮的念頭,通通擠入了腦袋內,急了,在這個時候,任何可以替代的安慰都可以是個家,也慌了,怕自己沒有一個家也不行。就這樣,響起變奏的甜蜜的家,那個不怎麼愛的戀人是個家(在負擔房貸的路上不寂寞);那個不怎麼想做的案子是個家(現在這個時代還有工作就偷笑);那個不怎麼熟的朋友是個家(喝酒划拳講八卦的姊妹淘哥倆好);那個莫名其妙的社會價值是個家(過了卅開頭的女人就走下坡);那個泡沫到不行的肥皂韓劇是個家(公主與青蛙還是有在幸福美滿)。

難道順手抓住的浮木,就謊稱是個家?

髒了,那個小時候的家。還是?我髒了?(我想,白,回,來。)

 越思考"家"的意義,我想的是,最好是退回到一開始去想,這樣才會有明確的一個Fu,像是,原來家是一個暖呼呼的感覺、家需要有一個安穩的狀態、家可能會有核心的成員、家有一個中心的支持概念,家是一個自我保護的機制。雖然有點八股,但起碼有憑有據。

 

如果,彼此願意為了未來一起努力,基本上,組個名詞上的家,跟組個Band,其實那種決心也差不了多少。而,堅持了信心走下去的信念,持續感染了制度內的每個人,那麼公司下的個體,就相當於用行動穩固了"整個家";又,如果自己認定了自己想要的樣子,並且也得到了暖呼呼的感覺,那麼,就算變成傻呼呼也能感到滿意。不管是你想嫁誰娶誰,你想要交怎樣的朋友,你想要得到甚麼樣的媒體資訊,都是自我選擇,沒有急,更沒有慌,沒有第三者無關的干涉,那麼,"家",就會像一個形容詞一般,存在你身旁,供你形塑。你可以用任何你願意的形容詞,去要求你自己這輩子要想要有怎樣的家,你要待在怎樣的家裡你才會高興。
(可能啦,你可能想像個流浪漢一樣,隨便住哪裡都隨興,那....應該會花點時間。)

 

不是每個人都幸運的想這麼快,想這麼精準。需要運轉時間。如果允許我暫時可以擁有一個形容詞,來描述我要的家,目前的是,一個商業城堡的家,既可以確保在城堡的人有工作,也有一起對外服務的客人。至於,城堡內的工作人員,我會仔細一一面試,確保彼此想要交錯的成分一致。

 

你呢?已經有家了嗎?




profile.gif


me.jpg

小包,畢業後為自己工作了幾年,但始終覺得不夠勁,現在正處於自己設定的人生體驗之一中--跑到倫敦來念碩士,念的是互動設計。雖然尚未安排下一個經驗值,但,應該會繼續為了持續尋求有意義的人生而努力著。


--
回‧《ROOM SERVICE》首頁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omServ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